校园动态
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新闻中心>校园动态>详细内容

校企合作更深入 发展动力更强劲 育人成果更显著——机电高质量发展成果系列报道(三)校企合作篇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2-11-28 09:05:01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    开云(中国)Kaiyun·官方网站始终坚持服务学生、服务企业、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,依托规模、质量、特色等优势,充分发挥云南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统筹指导作用,构建政、行、研、企、校合作办学体制,积极推进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,着力推进规模、结构、质量协调发展,布局职业教育新领域、新业务,积极开展引企入校、定向培养、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,构建了“双主体、两机制、多形式”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,实现了校内基础、校中厂综合实训、校外顶岗实习的三级实训体系,形成了“双元三层五融通”校企协同育人机制,校企密切结合、校内校外积极互动,校企合作持续深化,发展动力不断增强,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,办学特色日益彰显。

创新校企合作模式  优化产教融合机制

   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,学校持续优化产教融合管理机制,针对专业特点、发展差异,以及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等,实施差异化的产教融合,融入校中厂、现代学徒制、产业学院、订单培养、岗位实习等多种形式,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适应性。

e23cc3e4c7714dea9aeb868000f68faf.jpg

多形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

1.优势专业校企共建“校中厂”

    结合学校优势专业,引进企业产品、技术、设备、管理方法以及技术骨干、能工巧匠等,组建双方人员共同任职的管委会,校企共建“校中厂”。

498bdee132f64cfb828bc9d2c29e8cf7.png

“校中厂”管委会架构

   “校中厂”实行教学和生产常态化管理,生产性实训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,构建“资源共享、内外衔接”的校内基础教学实训、“校中厂”生产性综合实训、校外顶岗“准职业人”实训有机衔接的三级实训,形成校企合作、实境育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。

2、新兴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

         立足云南省“五网”建设人才需求开设的飞机机电设备维修、民航运输等区域支柱产业类新兴专业,与行业、企业深度合作,实施“双主体育人,岗位成才” 的现代学徒制,建成教育部示范项目,并在专业群内全面推广。

   (1)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。形成决策层、管理层、执行层三级协同共进,教师师傅“双导师”、学生学徒“双身份”、标准课程“双贯通”、教学生产“双融合”、毕业证资格证“双证书”的“双元三层五融通”育人机制。

1f5429123ca24be4b958168d9b0b6526.jpg

“双元三层五融通”校企协同育人机制

   (2)创新成本分担机制。建立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成本分担机制,设施设备费用依据产权归属由校企各自承担,学生在校期间教学费用和保险由学校承担,在企业期间教学、上岗实习等费用及师带徒补贴、学生津贴由企业承担。学校按照校企合作协议规定以学年(期)为单位拨付企业教学费用,作为购买企业优质服务和行业先进标准的成本,并进行绩效考评。

   (3)实施差异化的招生招工方式,建立学徒择优和退出机制。

   (4)搭建多元育人、多方评价平台。依托合作企业延伸至行业,实施统一岗位标准下的多元育人,以学徒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,实施“过程+结果”并举的多方评价。

   (5)构建“标准引领,三阶段多交替”的人才培养模式。以行业技术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为依据,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、以学徒岗位成才为导向,打破传统学期学时课程束缚,校企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,针对学生、学徒、高级学徒(准员工)三个阶段,实施学训交替、岗位轮换。

75e03781dbae47e994b5f7c731650dce.jpg

“机电—雄风”人才培养模式

3、跨专业群组建产业学院

    与云南云内动力集团有限公司、云南港翊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,先行先试,采用“虚拟+现实”孪生技术方式,组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、民航技术学院,助推区域重点产业发展。

   (1)打破专业群界限,将产业链相关专业聚合,组建“虚拟学院”,实施校级统筹、分级管理,学校层面制定管理框架、制度,统筹协调专业建设和产教融合,各专业按原归属由二级学院具体管理。

   (2)校企共享师资、技术、项目资源,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,切实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,将产教融 合做实做细。

4、创新岗位实习管理、实行订单式培养

   (1)岗位实习流程化、信息化管理

    学校除订单班、现代学徒制班外的所有专业班级最后学年实行不少于6个月的岗位实习。学生岗位实习过程实现管理制度化、流程化,有序推进。一是建立校内指导教师、企业指导师傅、辅导员联动的“三师指导,协同管理”机制。二是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,与第三方企业合作构建“工学云”岗位实习管理平台,与手机端APP软件绑定,辅之QQ智慧平台,通过7个模块,对岗位实习全过程痕迹管理、动态跟踪。

1cc8d137b15c4d558270f09d5871d9f9.png

信息化平台应用

   (2)开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“订单式”培养

    根据企业需求,签订“订单式”培养协议,为企业岗位量身定制课程,以校为主实施教学计划,将专业技术教学前置,提升学生就业质量,实现学校、企业、学生“三赢”。

5、弱势专业购买特色服务

    针对起步晚底子薄的专业,以绩效导向购买服务为抓手,探索教学资源购买服务,高效引入企业课程、金牌师资、生产性实训等优质资源和服务,将企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环节,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单式校本教材,最终实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,助力专业内涵建设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

6、牵手高端研究机构,提供有力技术支撑

    与云南省先进装备智能维护工程研究中心、云南省先进装备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2个技术中心,为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、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。

校企合作持续深化  办学特色日益凸显

    党的十八大以来,学校在省委省政府,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、云南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,认真落实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等,外抓资源、内抓质量,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,积极探索新时代“双主体、两机制、多形式”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,通过引企入校、现代学徒制、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,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,推进了装备制造类专业群与产业链、需求链、岗位链深度融合,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,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。

1、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,激发校企合作动力,打造“机电”实训体系

    学校结合实际,制定并实施《校企合作责权利保障制度》等32项管理制度,为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提供有力保障,充分激发了企业参与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。目前,学校拥有校企共建8个“校中厂”及42个校内、208个校外实训基地,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6345个,建成混合所有制民航技术产业学院试点1个,其中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,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8个,世界技能大赛云南省集训基地1个。学校荣获2020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,获批全国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(联盟)培育单位,行业知名度与影响力显著提升。

2、推行差异化产教融合培养,提高就业匹配度,释放办学活力

    学校结合专业群特点和企业人才需求实行差异化的产教融合培养,目前,42个专业实行了差异化的人才培养,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,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,就业匹配度与满意度不断提升,充分释放了学校办学活力。2019年学校成为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、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,2020年获评“2020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”“中德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合作示范项目”。近2年,学校获批教育部1+X证书试点5个,省级备案10个。近5年,学校获全国技能大赛(含全国行业级)三等奖以上97人,省级技能大赛一、二等奖268人。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98%以上,其中200多名学生被日本、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录用,连续多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,毕业生企业满意度高达99.48%。

3、推行产学互融激励机制,激发校企双方师资积极性,提升教学、科研、技术技能水平

    学校建立完善激励机制,实现校企师资深度产学互融。一方面,制定和实施专业教师下企业与职称评聘挂钩制度,规定履职期内每年实践锻炼至少1个月作为高一级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,督促学校教师去企业、下基层、指导实习实训,主动融入产业,努力提高技术技能,成为“双师型”教师。另一方面,通过校企协同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实行师带徒津贴,激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工匠承担教学工作。近5年,专业教师464人次下企业实践并获得不同层级的技能等级证,2人获云南省“万人计划”首席技师。团队教师承担国家级、省级教研教改项目13项,发表论文7篇,获专利授权7项,国家级、省级教学类获奖15项,教学、教研水平显著提升。

4、选树典型案例,打造机电品牌,讲好机电故事

    近年来,学校系列典型案例刊发于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核心期刊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》,研究论文刊发于全国性职业教育期刊。学校被教育部官网、中国高职高专网、中国教育报、中国青年网等全国性主流媒体以“扎实推进校企同行模式,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”等为题宣传报道61篇,转载超过200篇,点击量超过100万次,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“云南机电”经验和方案。


供稿:校企合作办

责编:刘旭刚

审核:刘志华














终审:葛连山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